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中心
工艺
新闻中心
文化
人才理念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为明天的健康而设计》:为人类未来的健康探寻最佳的解决方案

来源:hth下载    发布时间:2023-12-12 10:12:30

  飞速发展的现今社会中,全球经济一体化、科技智能不断挑战我们的传统认知,等,设计怎么来面对社会变革的模式与速度更新,这些不再是传统单一专业领域所能解决的,需要全域角度思考,从被动向主动设计思维的转变,使设计具备介入社会各个问题层面的主动意识。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发起建立的CHC国际设计工作站就着眼于社会健康生活、人口老龄化以及针对的关怀设计等问题,以察觉缺陷为导向,是通过国际院校和机构的合作开展教学、研究从而贡献社会实践与服务,提出全新系统解决方案的联合机构。这样的平台将不同设计领域的专家聚集在一起,共享知识和经验,测试方法论,不停地改进革新发展。

  在多元发展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设计被定义的范畴和尺码也随之变化,而设计所关注聚焦的问题也常常是有着开放性解答的,设计与生活逐渐贴合、亲密是设计温度被重视和关注的显像,设计越来越具备社会性感知的能力,从察觉缺陷出发,以问题为导向的设计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全案思维创造体系。奥雷·伯曼(Ole Bouman)提到过他曾经在荷兰策划的“荷兰的设计未来”的公众话题,目的是激发公众对设计与社会、未来生活这类话题的关心,为此给设计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事实上我们得知,大多数群体并不在意设计理论与设计思维,他们想要的是具有实效性的,针对一系列紧迫问题的解决方案,例如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粮食、能源、卫生、社会和谐等。除了解决实际问题,他们感兴趣的还有生活品质的提升,认为满足这些才是优秀的设计。这些都让人思考现今社会设计究竟能做什么,应该摆在什么位置。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于2016年倡导创立的CHC国际设计工作站就针对这些对社会生活问题和设计发展模式的思考,在这一方向进行着尝试、研究与创新。

  《为明天的健康而设计》是一本汇集中国美术学院和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设计艺术学院最新设计和研究成果的作品集。书中的设计主题指向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医疗环境系统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设计者们通过田野调查、与老年人交谈和大数据分析,以设计的想象力为途径,为人类未来的健康探寻最佳的解决方案。

  书籍的切口处红色的关键词“Healthcare(医疗健康)”文字醒目而具有视觉张力。英文字母的笔画化作干净利落的线条分别向封面和封底延伸,寓意设计连接今天的人文关怀和未来的人类健康。书籍切口采用纸砖印刷工艺,与封面封底浑然一体。封面和书脊上的文字信息采用白色珠光烫印工艺,在光照下闪烁的文字显得精致而有质感。书籍内页采用有色特种纸呼应书籍主色调。与此书同主题的线下展览现场图片和参观人员的语录以长短页穿插的形式呈现,既体现了互通、共融、共创的主题精神,也给增加了阅读时节奏感,丰富了阅读体验。

  CHC工作站的建立及研究的形式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一种未来设计学院培养理想人才的形式。它能够顺应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依据产业生产力,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结合当代前沿的科学技术、社会资源的管理,建立一种管理机制以及一种产业,最快地满足社会的要求,推动设计学院人才的培养和研究水平的提高。

  现今中国的教育应对世界的变化以及生活中发生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思考,并走向社会。以问题为导向的工作站在未来教育发展中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站在与世界对话的基础上,重构、重塑我们的教学学科建设,并不断深化教学体系的改革。

  CHC 国际设计工作站对我们而言是一次令人振奋的机遇, 有助于我们的研究登上一个新台阶。我们很高兴也很荣幸能够与中国美术学院共同应对医疗保健领域的重要国际性问题。结合双方机构的技术与文化视角, 必将带来有效的研究成果与创造性资源。

  中国人口的老龄化,未来人口增长将带来更多的疾病和社会问题,以及未来人口城市化对我们医疗健康将产生巨大的影响。现在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就是城市和农村的医疗还是不平等的,因此在医疗设计上做出创新来满足未来的需求是非常必要的。

  毕学锋教授发表了题为“基于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实践”的专题演讲,分析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健康环境的形势,提出从人体工程学、人性化设计等方面增强细微关怀的观点,从而来建立人们心目中的需求愿景。

  健康不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社会的责任。CHC 国际工作站提出应对健康关怀的共同课题,并将以开放的心态,架起合作的桥梁,寻求在教育、医疗、企业、媒体等每个方面的协作共赢,共谋CHC 国际工作站的发展。

  解决复杂问题要远远难于解决简单问题, 在大多数情况下, 我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合作增强。成功的合作意味着更多不同的观点融合, 也可能意味着不同学科的方法综合, 还可能意味着不同文化的方法交织。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如何从设计师的角度帮助人们寻找自我的方法去改变现在社会状态是我们要考虑的一个问题。设计并不能完全处理问题,但通过跨学科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设计的美观性和实用性同时并存。

  CHC中英国际设计工作站是一个重要的国际合作平台。中英两所一流艺术院校,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平台聚集一种关怀,这种关怀被称作“设计人文”。

  无论中国还是英国,设计师们经验着当代人共同的生存状况——技术迭代、网络社会、数字生存、混合现实以及人工智能的挑战……,一同面对着当代社会中的诸多问题——消费主义、资本霸权、生态危机、景观治理、感性的贫困、身心的分离、老龄化社会、族群认同的焦虑……。设计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切身的感知呈现社会问题,以设计的想象力寻找解决方案,重新发明日常。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设计需要通过视觉思考。所有设计,无论是视觉传达还是工业设计,都要通过视觉去思考、去表达。大家说的“视觉传达”不仅是对既有信息的图像表达,也不只是数据可视化,而是问题和信息的视觉生产以及社会系统的视觉介入。设计师通过视觉能力将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构造起来,成为可传播、可感知的信息。

  其次,用想象力去处理问题。设计教育中的所有命题,都是现实社会中真实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用想象力与设计智性去谋求解决方案。想象力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需要感受力的激发,需要理解力的深化,更需要形式演绎的助推。在AI时代,想象力插上了技术的翅膀,然而,无论它飞得多高多远,想象力都锚定在真实的生活的大地上,它的锚就是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面对的那些真实而切身的问题。比如,今天的社会治理与城市运行都依赖于人工智能的运算系统,因此在Coding与Governing之间就存在着一条隐秘的链条。一方面,“城市大脑”之类智能系统的管理者们相当程度上是在依赖数码工程师的Coding进行治理;另一方面,管理系统的编程者们相当程度上左右和决定着我们的判断方式、行为方式、治理方式和运行方式。这是当今设计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这些年,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科提出了一个明确的学术方向,即“设计人文”(Design Humanities)。在“双一流”建设中,国美的一个核心任务是“确立以艺术创造为内核的新人文教育体系”。“设计人文”是这个新人文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不止是一种职业,历史上它有着高贵的精神内涵。在十六世纪中后期,瓦萨里将disegno(设计)界定为对心灵中形成的concetto(内在观念)的一种视觉表达。disegno作为心灵中的“灵光”而备受称颂,建筑、雕塑和绘画的任务只是对心灵的disegno的一种外在的、技术性的实现。人文主义者祖卡里(Federico Zuccari)更主张用disegno替代“理念”,并进一步将之区分为disegno in terno(内在设计)和disegno esterno(外在设计)。在祖卡里那里,disegno in terno(内在设计)具有一种神圣的词源学象征——disegno=segno di dio in noi(设计=神与人同在)。

  这个意义上的“设计人文”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师不但需要从社会感知中凝聚出问题意识,从设计智能中寻找解决方案,还要从视觉形式中凝聚出精神意志,更重要的,是要发掘出一种关怀,一种设计的关怀和善意。从根本上说,“设计人文”是要经由设计发展出一种人学,其任务是为了人的保存与人的发展。

  人的保存与发展需要的不只是关怀与反思,更需要创新,因为设计从来都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关于创新,美国建筑师路易斯-康说:“人类并不是特别需要《第五交响曲》,直到贝多芬把它创作出来”。康的这句话是对于“创新”最为恰当的表达。伟大的创造性的作品,只有在被创作出来之后,人们才会意识到对它的需要——人类从此不能没有它。创新不是为满足既有的需求,而是发明出新的需求。同样,艺术和设计创造出的也不只是作品,而且是一种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