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中心
工艺
新闻中心
文化
人才理念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普拉多博物馆的杰作》:你不可以不知道的世界第五大艺术圣殿

来源:hth下载    发布时间:2023-12-11 08:35:09

  虽然刻薄,但是……博主讽刺的是事实啊。从大英博物馆“搬运”他国文物的梗图数量也可看出大众的态度,对于官推拉黑博主一事,有网友讽刺,玩笑可能是大英博物馆唯一不会偷走的东西。

  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如今馆藏已达800多万件,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同为四大博物馆之一的卢浮宫则于1793年落成,是展示世界艺术各个时期、区域、画派、思潮的百科全书式博物馆。而它之所以如此全面的一个原因和大英博物馆一样,卢浮宫也曾笼罩在革命和帝国的阴影之下,比如把意大利、希腊、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艺术品带回法国的拿破仑帝国。

  下面我们要介绍的这座博物馆因其悠久的历史、重磅馆藏的数量和藏品的丰富性,享有世界第五大博物馆的美誉。其藏品大多数来源于几个世纪以来的西班牙皇室收藏,虽在规模和藏品数量上比四大稍逊一筹,但就其性质和结构而言,是条理最清晰的艺术博物馆。它,就是1819年于西班牙马德里开馆的普拉多博物馆。

  普拉多展示了从中世纪到现代主义历史轴线最完整的西班牙艺术,与之相交叉的还有意大利的艺术实验和欧洲北部各画派大家的作品,它们一起形成了一个独特而又和谐的整体。

  耶罗尼米斯·博斯,《人间乐园》,打开内翼和中央面板,1500-1505年;提香,《维纳斯与音乐》,约1550年;迭戈·委拉斯贵支《酒神的飨宴》,1628-1629年;卢卡·焦尔达诺,天顶画《金羊毛的寓言》或《西班牙君主政体的礼赞》,约1697年。

  丢勒、达芬奇、拉斐尔、提香、博斯、委拉斯贵支、戈雅、鲁本斯……普拉多是伟大艺术家们构成的一段非凡艺术史,是西班牙和欧洲从从古代到当下不可多得的形象集锦,也是一个国家的历史自然进程留下的丰厚积淀。

  如果你想欣赏普拉多博物馆的精彩藏品,不用出国、不用排队、更不用门票!翻开这本《普拉多博物馆的杰作:世界级艺术圣地的历史与典藏》,就能零距离品味名画和雕塑细节,享受你的“私人专属”博物馆啦~

  世界第五大艺术博物馆的纸上壮游!276位传世艺术家、368件艺术珍品,一览普拉多博物馆百年艺术气韵

  普拉多博物馆于1819年11月19日首次向公众开放,最初的名字是皇家绘画博物馆,由国王费尔南多七世 和他的第二任妻子玛利亚·伊莎贝拉·德·布拉甘萨王后下诏并斥资创建。

  贝尔纳多·洛佩斯·皮克尔,玛利亚·伊莎贝拉·德·布拉甘萨,西班牙皇后,普拉多博物馆创始人1829年。

  其功能具有以下两点:一、保存几个世纪以来西班牙历任统治者的收藏;二、将这些藏品公开展示,“用于学术研究和公众的休闲娱乐”。 久而久之, 画廊便因其所在地圣赫罗尼莫教堂前的草坪而得名——“普拉多”为 “草坪”之音译。

  目前普拉多馆藏共有约9000幅油画、约2000幅版画、约5000件素描、约1000件雕塑以及约2000余件装饰艺术品,约1000多枚奖章和钱币,以及其他藏品若干。

  《黄金美人鱼玛瑙盐罐》,1501—1550年;里昂及彭佩奥·莱昂尼《皇帝查理五世与狂暴》,1551—1555年;何塞·阿尔瓦雷斯·库贝罗,《玛利亚·伊莎贝拉·德·布拉甘萨》,1826-1827年。

  普拉多博物馆有100多间陈列室,是世界上藏有西班牙国宝艺术家委拉斯贵支、戈雅和荷兰画家博斯的作品最丰富的博物馆。

  委拉斯贵支所作《宫娥》是这博物馆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也是最集中体现其艺术特征的画作。这幅画很复杂,它似乎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生活片段,但在清晰表面的背后隐藏着多层次的解读。

  在马德里阿尔卡萨宫里的一个房间,我们正真看到玛格丽特公主,伴随她身旁的是两位宫娥。其中一位是玛利亚·阿古斯蒂纳·萨米恩托,她用一个小瓷壶为公主供水;另一位是伊莎贝尔·德·贝拉斯科。在她左手边,稍往前一点,我们正真看到了侏儒玛丽巴勃拉 和一只正被小丑尼古拉西科·佩图萨托戏弄的狗。

  再往后,微弱的阴影中,是一位身份不明的男侍者和玛塞拉·德·乌略亚,画面的另一边是委拉斯贵支自己。房间的后方,我们大家可以看到皇室管家何塞·涅托 ,他站在敞开的大门口,光线勾勒出他的轮廓。镜子中反射出国王和王后——他们站在画面之外,正处于观众的空间。众多人物组织在平衡的构图中,并且具有如此特别的空间深度,似乎已延伸至画外。

  画面的解释方式有很多种,其中许多是可以互补的。以玛格丽特公主为中心而将国王和王后以镜面反射的方式呈现出来,似乎带有某种政治和王朝的意义。

  委拉斯贵支像国王、王后和公主一样出现在相同的环境中,戴着象征其社会地位的圣地亚哥骑士团十字架和宫廷管家的钥匙,大概以此确认他的高贵,并认证画作本身。画中的他处于沉思状态,表明其将艺术活动视为智力生产而并非手工技术。挂在背面墙上的绘画也传递了相同的信息。

  扬·勃鲁盖尔与彼得·保罗·鲁本斯,《水果与鲜花环绕的画中圣母子》,1617—1620年。

  此外,馆内还藏有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提香、鲁本斯、伦勃朗、丢勒、波提切利、委罗内塞等大师的杰作,这种广博而经典的馆藏,在整个世界也只有很少的博物馆可以做到。

  书中精挑细选了其中的368件艺术珍品,几乎每幅作品都附有画面解读和背景介绍,并且,与一般的博物馆画册完全不同,本书并不是对一件件馆藏作品的介绍,而是将珍品置入它诞生的年代、环境,带领读者在历史的语境中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的重要性和杰出性。

  《普拉多博物馆》从西班牙独特的文化视角而娓娓道来的一段非凡的欧洲文明与艺术发展史,探究了不同流派和大师间的传承关系,由此读者能更加生动地领悟到每幅杰作诞生的背景和它为何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性。

  本书第八章“作为科学的绘画”中讲述了16世纪晚期意大利艺术中日渐显露的新动向,主要体现为:两种截然不同甚至背道而驰的造型趋势,却有着相同的目的——把回归真实世界和模仿自然作为艺术创造的根本原则。这一过程抛弃了以往的学院主义、精致炫技和繁缛复杂。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因其出生地(米兰附近的小镇)而得名 “卡拉瓦乔”,成为16世纪末反对学院主义和精致矫饰风格的领袖人物。卡拉瓦乔最初的确是追寻早年的自然主义传统,但是他通过描绘《圣经》中关键的戏剧性瞬间,以实验性的方式把这种自然主义推到极致。

  他将叙事性削弱至最基本元素,还常常把构图延伸到观者的空间中,尤其关注情感,将其视为灵魂的表现——这种细致剖析可追溯到列奥纳多在米兰期间的作品。《手提哥利亚头的大卫》就是运用这种方法的范例。

  卡拉瓦乔的作品在他那个时代具有着强烈的冲击力,时至今日仍然影响深远,还有一个原因:他对光线的创造性运用。这种光线并非为了营造空间或氛围,而是凸显人物。

  暗色调主义——就像这种特殊绘画形式的名称所指——把观众置于神迹面前,它的显灵无须任何中介,这种非常规的方式导致他的画作常常被赞助人拒绝。

  卡拉瓦乔并没有创造一种严格术语意义上的画派,但的确有大量追随者挪用这位大师的造型模式。

  从丹尼尔·克雷斯皮的《哀悼基督》 能够准确的看出,静物元素显露出内敛的自然主义,画面强烈的感染力体现了他的叙事技巧,他因此成为米兰反宗教改革艺术中的关键人物。

  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来自奥拉齐奥·真蒂莱斯基。尽管他受卡拉瓦乔的影响,但并没有忘记自己在托斯卡纳的训练。在他《发现摩西》中,丝织物的反光与透明、形体的高贵典雅可显见这种特质;自信带来的大胆笔法,也构成了普拉多极美画作之一的显著特征。

  书中讲述了一段又一段激荡人心的欧洲艺术发展史,书后还特别收录艺术家索引和细节索引,让你一秒直达心仪画作。

  护封选用170g高阶映画,书名烫橙红色金工艺,与西班牙画派的风格隐隐呼应。

  封面选用135g环保棉柔特种纸,专色印刷,气质温润有质感,压凹并贴裱戈雅画作《理性入睡产生梦魇》。

  圆脊精装,牢固锁线开四色全彩印刷,并由屡获世界印刷大奖“班尼奖”的勤达(Midas)负责印制,追求逼真的艺术品色彩还原,成就不容错过的视觉艺术盛宴。

  《普拉多博物馆》的三位译者目前都是活跃于西方美术史教学一线的中青年教师,周博是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副教授,沈莹是中央美术学院博士,代亭是中央美术学院硕士,他们的翻译保证了该书中文版的专业性与准确性。

  更有多位名人好评力荐,曾在普拉多办个展的艺术家蔡国强称“普拉多博物馆令艺术家深深着迷。马奈在这里发现了黑色,弗朗西斯·培根在这里找到归宿……在这里,看得到艺术家之间如何彼此影响、代代相传。”本书品质让人信服,艺术爱好者千万别错过~

  地球最南端,千里冰封的世界尽头,拥有极昼和极夜,冰川和苔原。辽阔,严寒,神秘,是我们不为所知的另一天地。于是,我们渴望了解,渴望知晓它的迥乎不同,它的妙处。

  李航是一名南极科考队员,曾经参加我国第31次和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不间断地在南极驻守近500天(截至2022年,李航极地科考生涯累计超过700天)。从长江出海口到南极大陆边缘,从珍贵的夏天到漫长的冬日,从拉斯曼丘陵上空的极光到达尔克冰川附近的生灵。是什么支撑他们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为什么科考队员要冒着生命危险在海冰上采集数据?这些震撼的现象,有趣的际遇,难忘的人事,悉数呈现在本书中。

  他说:“我跋涉在广袤无垠的冰原上,站在深邃绚烂的星空和极光下,自然的力量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让我绝对没招架的能力。毫无疑问,是南极塑造了现在的我。”

  ◆《Nature》《Science》《中国国家地理》《中国国家天文》 刊登报道。

  ◆ 经典篇目入选中学生英语教材,文学表达入选中学生语文阅读试题,科学摄影入选中学生地理考题。

  ◆ 影响着一批批年轻人,投身极地科考事业。一位高考取得675分的考生,曾在图书馆读到《在南极的500天》,从那时起,他便在心中种下了“南极科考梦”,决心投入极地科考事业。怀着对南极的向往,经过三年的沉淀学习,最终,这位考生被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录取。他说:“我很庆幸遇见了这本书,为我树立起了梦想的灯塔,指引我三年拼搏的方向,最终在高考取得优异的成绩。”

  ◆ 编辑说:如果你愿意读一读这本书,它应该不会令你失望,在书中你能看到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你会发现,专注,努力,人生就能一点点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