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中心
工艺
新闻中心
文化
人才理念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48812】我国创造 造纸术 Vol3 造纸术的来历及开展

来源:hth下载    发布时间:2024-05-26 10:14:47

  宋元时期是我国造纸术的老练阶段。此刻造纸质料又有了新的开辟,竹纸和稻麦秆纸的开展标志着造纸史中的新纪元。造纸区域、纸的品种及加工技能越来越向更广的当地开展。纸的用处在社会上再度遍及每个方面。以用量而言,宋元纸大部分用于印刷。竹纸评价的一起,大幅优质皮纸的呈现也是此刻期不同于前代的特色。此外,还呈现了有关纸的专门作品,也是前代所无。

  竹纸的真实开展是北宋今后的工作,迄今所见竹纸的标本也是北宋今后造的。欧洲最早以竹造纸始于1875年,比我国晚了近千年。我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各省,乃至黄河流域的南部,盛产各种竹材。据不完全统计,适于造纸的竹类有50多种,产值大,散布广。苏轼在《东坡志林》卷九云:“今人以竹为纸,亦古所无有也。”可见,竹纸在北宋人心目中仍是新鲜事物。南宋人缜密《癸辛杂识·前集》称:“淳熙末,始用竹纸,高数寸,阔尺余者。”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纸谱》说:“今江浙间有以嫩竹为纸,如作密书,无人敢拆发之,盖顺手便裂,不复粘也。”这是说北宋初造的竹纸拉力不大,人一拆简单折裂,故作写密信誉。竹纸至南宋时质量进步,施宿在嘉泰《会稽志》卷一下以为竹纸有五大长处——外表滑润、受墨性好、简单运笔、墨色不变、抗蛀性强,但没有提其首要长处是廉价易得。经笔者查验,北宋米芾的《珊瑚帖》用的是会稽竹纸,淡黄色,外表非常润滑,经砑光。王羲之《雨后帖》、王献之《中秋帖》的宋代摹本用的都是竹纸。

  宋元时还很多用竹纸印书,宋元刻本以浙江杭州、福建建阳、四川成都、江西吉州等地为中心,福建本撒播甚广,多印以竹纸。

  苏易简《文房四谱·纸谱》中还光润“浙人以麦茎、稻秆为之者脆薄焉。以麦藁、油藤为之者尤佳”。可见10世纪时已用麦茎、稻秆造纸,而欧洲在1857-1860年才用草造纸。但前期草纸较脆薄,因草属短纤维质料,后来祭祀用的“火纸”及卫生用纸、包装纸多用这类纸。

  因为质料缺乏,晋唐时一度盛行的藤纸,至宋元逐步退出前史舞合;麻纸只在有限地区内出产,控制位置让给了竹纸及皮纸,这种趋势从始至终坚持到19世纪末的清代晚期。宋元书画、刻本及公私文书中多用皮纸,其产值之大、质量之高均远在隋唐五代之上,这也导致书画家更喜欢在皮纸上创造书画。

  宋元刻本书也多用皮纸,如北京图书收藏北宋开宝藏经《佛说阿维越致遮经》(973年刻,1108年刊)用的便是腥臭桑皮纸。

  宋元时还制作混合质料纸,这又是一大成果。如北京图书收藏北宋米芾的《公议帖》《新恩帖》是竹、麻混料纸,《寒光帖》是竹、楮混料纸,而其《高氏三图诗》是麻、堵混料纸。混料纸的制作具有严重的技能经济含义,可兼收不同质料之长处,是我国造纸术的一种共同的技能。

  宋元时期为扩展造纸质料来历,下降出产所带来的本钱,还选用故纸回槽,掺到新纸浆中造再生纸的工艺,得到的纸叫“还魂纸”。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说:“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早年煮浸之力……名为还魂纸。”这就达到了废物使用和削减相关本钱的经济意图。

  文献记载,宋代时四川麻纸有玉屑、屑骨等名号,江西清江藤纸、新安玉版笺、宋仿澄心堂纸尤为文人所喜欢,歙州的龙须草纸润滑莹白。浙江竹纸甲于他处,吴笺亦以竹料与蜀纸相抗。北方桑皮纸淳厚坚韧,更有碧云笺、春树笺、团花笺及金花笺等加工纸。宋代造纸的另一巨大成便是能抄出长3~5丈的匹纸,可说是其时世界上最大幅的纸,传世品有辽宁省博物收藏宋徽宗的草书《千字文》。还有观音帘纹、鹄白纸、五颜六色粉笺等。元代绍兴有五颜六色粉笺、蜡笺、黄笺、花笺、罗纹笺等,江西有白箓纸、观音纸、清江纸,还有砑光笺、衍波笺等。从宋代“冰翼纸”这一名目中可知其密薄而皎白,造这类纸要有高明的技艺。宋元时期纸的首要产地仍会集于今江苏、浙江、四川、安徽、江西及河北等省。在艺术加工纸中,从唐代开创的泥金彩笺到宋代得到了逐步开展。《宋史·舆服志》光润随机应变官诰文书用泥金银云凤罗绫纸,这类五颜六色金银笺形制脱胎于绢制品,造价适当贵重。至于五颜六色粉笺及蜡笺,则多用于写字,装成条幅悬挂室内。

  宋代四川谢公笺前史上与唐代的薛涛笺齐名,谢公指谢景初,曾造十色书信誉笺。宋代名纸首推金粟山藏经纸,简称金粟笺,其为浙江海盐西南金粟山上的金粟寺藏北宋刊刻的大藏经用纸,其纸每幅均有小红印日“金粟山藏经纸”,纸双面皆蜡,无纹路。从工艺上看,金粟笺显然是唐代硬黄纸的连续,纸较厚,每张由两层薄纸所成,故可揭成两张。

  元代明仁殿纸及端本堂纸,为内府御用艺术加工纸。元人陶宗仪《辍耕录》载“明仁殿纸与端本堂纸略同,上有泥金隶书‘明仁殿’三字印”。明清时罗纹纸、连史纸也从宋元基础上开展起来。元人费著《蜀笺谱》云:“凡纸皆有连二、连三、连四笺。”“连四”后称“连史”,为柔软皎白竹纸。罗纹纸上有纵横穿插的细密纹路。元代还有姑苏纸,是五颜六色粉笺,有时印金银花于其上。

  我国绘画在汉晋唐多用绢,唐代起渐用纸,至宋元则多用皮纸。纸的幅面越往后越大,纸上帘纹也随之变细。唐代绘画纸均匀约650平方厘米,宋代约2412平方厘米,元代约2937平方厘米。宋代金石学兴旺,这要求对古代钟鼎、石刻文字进行墨拓,所用纸有必要薄而坚,一起又柔韧受墨,制作适当难。纸在宋元另一重要用处是印成钱银,这样节省了很多金属,又便于带着,是经济流通领域的一次革新。

  南宋1161-1168年在杭州铸的会子一向面额的铜印版临本(17.8cm x 12cm,我国国家博物院藏)

  宋元时期纸制品的广泛运用也超越唐五代,举凡纸帐、纸衣、纸伞纸被、剪纸、纸花等,包罗万象,游戏用的纸牌也深人民间。宋元时民间还有纸影戏。纸在工业出产里也广为使用,宋代焰火、火器制作中的火药筒、火药包及引线都以纸为之,而养蚕时雌蛾产卵在桑皮纸上。

  宋元时舂捣纸料有时用水力驱动的水碓以替代人力(图16),既下降劳动强度,又进步了工效。水碓汉代已有,但未运用于造纸,唐宋今后才逐步用于舂纸料。抄纸时为进步纤维的悬浮功能,向纸浆中参加植物黏液作为悬浮剂,也是一项技能创新。1901年奥地利科学家威斯纳化验我国唐代文书纸时,发现纸浆中有地衣,其水浸液呈黏滑性,阐明此技能创新由来已久。至南宋缜密的《癸辛杂识》书成,更记载植物黏液的不一样的品种,包含黄蜀葵梗叶、杨桃藤、槿叶及野葡萄的水浸液。其他文献也有相似说法,并称此黏液为“滑水”“纸药”或“纸药水”。宋元纸质量之进步不能不说与遍及的运用纸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