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中心
工艺
新闻中心
文化
人才理念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他的华园学习科研路恰如《天工开物》造纸术

来源:hth下载    发布时间:2024-07-25 15:06:11

  段承良,党员,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制浆造纸工程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纤维素手性液晶基础结构,师从陈克复院士团队,导师为王斌副研究员。曾任学院博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兼任团支部书记。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奖学金获得者,曾荣获“华南理工大学优秀员”称号,累计获得校级及以上荣誉奖励十余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企业课题多项。读博期间作为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含一篇Small封面文章),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件,申请美国PCT发明专利1件。此外,还受邀担任国际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IF=9.5)审稿人。

  砍竹挖塘,浸竹百日。这是人们根据《天工开物》描述所总结的古代造纸术第一步。竹子从硬到软的变化,正如同段承良对制浆造纸专业态度的转变。

  对于制浆造纸专业,段承良初入大学时没有太多了解。高考志愿填报时,段承良被轻化工程吸引,但真正就读时却发现其细分专业是制浆造纸。由于很久之前,他的家乡有一家污染十分严重的小型造纸厂,使得他对造纸专业产生了“落后、单一”的初印象。

  然而,经过长达4年的专业浸润及在造纸企业的实习历练,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段承良对所学专业原有的刻板看法。段承良逐渐意识到制浆造纸并非是他初印象中“内容单一、技术落后”的传统学科,而是一门“内涵丰富、大有可为”的宝藏学科。林产化工、流体力学、机械动力学等等都与它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实习期间,造纸企业内部车间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机械化的造纸设备、智能化的生产流程也更新了段承良对“造纸专业”的认知。更令段承良决心深耕制浆造纸行业的契机是:他发现通过技术人员前期调控,生产的纸张能够被赋予不同的性能而表现出广阔的应用舞台。经过技术改良的纸张,不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还能应用于火箭、动车等高精尖领域。这一发现让他有了扎根在该专业深耕的动力。“人的一辈子能把一件事情研究透了,就十分可贵。”段承良曾在一部纪录片中看到这句话并深受触动,制浆造纸也成为了他希望奉献一生的事业。

  近年来,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不停地改进革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育了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创新奖等一批优秀研究生。向上的学风、闪亮的榜样,都在潜移默化中给段承良指引着方向。

  煮徨足火,去杂沉心。这是《天工开物》中造纸的第二步,也是段承良对科研潜心追求的真实写照。段承良提到,“在二十岁左右的年纪,正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最强的时候,如果能接触一些厉害的高水平人物,并跟随他们进行学习,对未来的人生是裨益非常的”,于是他坚定选择了陈克复院士领衔、博士生导师王斌副研究员的团队。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前行。从本科到研究生的跨越,让段承良深深地意识到在科研方面的欠缺。由于科研经验和科研意识的匮乏,段承良在读研初期陷入了短暂的迷茫,导致研究课题的实验进度缓慢,且远落后于同组其他同学。经过与王斌老师的多番交流,段承良决定从理论入手,让自己先储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再进行针对性的实验探究。通过前期大量文献的阅读与积累,段承良撰写英文综述,一举投中Small期刊,为他的读博之路开启崭新的序章。

  硕博阶段,除了自己的研究课题,段承良还参与了一些纵横向课题的研发工作,这些工作经历使段承良收获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其中,让段承良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首次作为主要研究成员,全程参与新型高透高强纸研发工作,从前期的研发设计、中间大量的实验优化,到最终中试成功,段承良花了大量的时间,也经历多次的失败,但成功的那一刻,他的内心充满了成就感,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科研的意义。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制浆造纸工业的设备腐蚀问题严重困扰着企业正常生产。为探究竟,植物纤维材料科学团队的段承良与另外14名硕/博士组成调研团队,利用暑假期间进入国内造纸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山东太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调研。担任调研小组组长的段承良不畏酷暑,带队深入“宏河”和“兖州“两个基地的一线生产车间进行全流程生产记录。

  炎炎夏日,他们走出舒适的空调房,与工人同作同息。高温、闷热、噪音、疲惫……他们逐一克服艰苦环境带来的影响,潜心探究每一处出现腐蚀的部分,仔细分析引起腐蚀的内在成因。

  经过长达半个月的实地调研,最终他们顺利获得造纸设备腐蚀的第一手资料,并撰写形成近3万字的调研报告,为公司可以提供了合理的解决方案,使该企业免受额外的损失,并且其相关调研结果获得了太阳纸业的高度评价。

  荡料入帘,捣碎成膜。这是《天工开物》中造纸的第三步。至此,完成了纸张雏形的塑造。这步正如同良师的指导对段承良优秀能力的塑造。

  师泽如山,微以致远。与陈克复院士团队的缘分,最早起源于段承良在本科阶段现场聆听了一场陈院士的学术报告,从那时起,他的内心就萌生了进入陈院士团队学习的想法。尽管年岁已高,陈院士仍然活跃在科研与教学一线,学生们在办公的地方、实验室里经常可以看见他的身影。院士以身作则的榜样力量,使刚踏上科研之路的段承良深受鼓舞。

  在学术科研上,“三会型人才”是陈克复院士培育学生的准则,他要求学生们做到“会做、会写、会讲”。“会做”就是要懂得把理论研究与科学实践相结合,要亲自实践、亲自实验,长期耕耘与不间断地积累;“会写”就是做完实验后,要懂得总结、善于总结;“会讲”就是要懂得表达,要善于讲解研究的科技成果。读博期间,段承良不仅致力于理论研究,还跟随老师、同学前往不同的造纸公司进行实践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陈院士、王斌老师也十分关心段承良。段承良第一次到广州就是来参加华工的硕士研究生复试,面对陌生的环境和紧凑的复试时间,他难免有些许迷茫。王斌老师了解后,非常贴心地帮他安顿了住所,以便让他专心准备研究生复试。这份“亦师亦友”的师生情、“和谐相处”的师生关系,让段承良至今记忆犹新并心怀感激。

  在未来发展规划上,段承良也传承了老师们的品格,积极做出响应“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号召,不仅在实验室中做出一流的研究,更要通过种种方式走出实验室,助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用所学的专业相关知识服务国家、回馈社会。

  叠压卸水,透火成形。这是《天工开物》中造纸的最后一步。科研工作之外,兴趣爱好有效帮助段承良缓解了科研上的压力,让他扎根生活,在生动鲜活的烟火气里永远热情满怀。

  博士期间,除了钻研自己的研究课题和参与一些研发项目,段承良还担任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兼任团支部书记。他以带动全体支部成员进步为己职,在繁忙之余,积极组织并且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跨学院跨学科交流、志愿服务。为更好地服务应届毕业班的同学,他先后组织数次“毕业/就业指导交流会”,邀请了多位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为毕业班答疑解惑,助力毕业生精准就业、高质量就业。

  同时,段承良还带领创建党员模范实验室,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等各项工作,为构建安全、舒适的校园科研环境贡献力量。其所在党支部连续多年在基层党支部工作述职评议考核中取得“好”的评价!

  科研之外,段承良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享受旅行、摄影带来的乐趣,看过长沙岳麓山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听过武汉“过早”的热闹喧哗,江湖豪情;闻过成都火锅的热辣滚烫,香麻扑鼻;尝过南京梅花糕的清甜软脆,酥松嫩香;赏过嘉兴南湖的轻烟拂渚,微风欲来……通过旅行,他切身体验地域文化差异,邂逅不同风土人情,扩展眼界与心境。在科研遇到瓶颈时,他也会如万千学子那般,通过看综艺、追剧、打桌球、乒乓球等娱乐活动来疏解自身压力。

  ②具备行动力,拒绝拖延。研究就是一个不断去尝试并来优化的过程,科研人要边学边做边看,做到知行合一。

  ③多与导师、同学交流。在做科研的过程中,容易陷入科研牛角尖,这时可以多去找别人进行交流,可能会更快更精准地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

  有观点认为选取热门研究方向作为课题,会缺乏创新价值和研究意义。这种观点我认为有失偏颇,如今学科交叉是大势所趋,随着热门方向的研究越深入,与其他学科交叉越多,可供我们研究的内容也就越丰富。所以,只要选择符合自己兴趣和热情的课题,并具有好奇心,保持持续的动力和积极的投入,那就一定能做出一些预期的成果。